環球塑化網www.PVC123.com訊:水是生命之源,而不斷發生的水污染事件讓很多人恐慌,水污染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該如何有效整治水污染成為現今的重點。
水污染不容忽視
無證塑料作坊臭氣污水擾民
在工廠空地上,幾名工人正在整理廢棄的塑料編織袋和廢塑料件,并把這些廢塑料投進一臺破碎機中,打碎成塑料碎片。另外幾名工人則把這些塑料碎片鏟進一個爐子里,熔解成液狀塑料,經過水的冷卻后,變成了塑料米。用來冷卻的水呈黑褐色,冒著煙直接排向一條小水溝,并流進附近的一條內河中。

據了解,這家塑料作坊沒有任何的證照,用來加工塑料米的原料是到處收購來的廢塑料,還有一些是保險公司轉賣的汽車塑料配件。加工出來的這些塑料顆粒叫塑料米,是半成品,可以賣給附近鞋廠做鞋底,也可以賣給制桶廠做塑料桶和鮑魚筐。
水污染會造成未來水資源緊張
類似上面的水污染例子還有很多,水污染已經引起了嚴重關切。工業事故、不負責任的廢物處置程序以及家庭污染導致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受到嚴重污染。雖然普遍理解是水污染在消耗時對人類健康會造成傷害,環境保護部表示在某些地區如癌癥蔓延等更嚴重的危害也與水中的污染物有關。作為擁有全球20%人口的國家僅擁有世界上6%的水資源,并且這種情況由于水資源供應不足而進一步加劇聯合國已把中國列為水資源嚴重短缺的13個國家之一。公眾對中國的水污染問題的擔憂蔓延,加劇了不滿情緒。國土資源部的一項研究也發現,55%的城市地下水的質量不是“差”就是“很差”。
科學法律“雙管齊下”整治水污染
科學創新 環境微生物解決水污染
給水體投以除碳(有機碳)、除氮菌株,正成為一項消除水體富營養化的可行技術措施;給土壤添加除油(礦物油)菌株,已成為一項成熟的修復油污土壤的技術措施……經過20余年的發展,以微生物手段治理污染環境,已從環境微生物學的專著和教材上,逐漸走到環境修復應用中來。

目前,中科院微生物所、南京農業大學、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農業部成都沼科所、廣東省微生物所等單位收集、篩選了幾千株環境微生物菌種資源,可以降解不同污染物,特別是可以降解農藥、多氯聯苯、高分子量多環芳烴、氯代芳烴、硝基芳烴、染料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為研發生產環境修復菌劑,提供了寶貴的微生物資源。
據環境微生物專業委員會報告稱,污染物降解菌在環境治理工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它在污染物降解的專一性、降解活性的強度和持久性方面,比以往的生化處理工藝占有更多優勢。我國環境微生物學工作者在石油、印染廢水等持久性潛在有機污染物(POPs)的微生物處理方面成果豐碩;生物制革、生物制漿和生物漂白等清潔生產新工藝已進入中試階段;填埋場的垃圾滲濾液的處理也取得重大進展。

設立水環境污染罪
為了克服我國嚴峻的水資源形勢,要求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而在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中,對水資源的刑事法律保護,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997年新刑法在分則中專設一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是我國環境刑事立法初步建立的一個重要標志。從理論研究及發展的角度看,水污染犯罪主要是囊括在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中。
現實中大量的水污染事件,造成了人身或財產損失的往往是同時對水生態造成了破壞,即往往多屬于水污染的結果犯,但通常采用的仍是民事賠償損失這種形式來處理,而極少采用刑事手段,從而助長了以賠償代刑罰之現象蔓延。這種刑事制裁幾乎空轉的狀態,很難面對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問題。
2011年新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將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變更為污染環境罪,降低了入罪門檻,取消了以“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為定罪標準,但新罪仍存在司法適用困難。因而,有必要通過完善刑事立法的手段,及時懲治這種犯罪,同時也可通過刑法的威懾力,更好地預防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環境損害過去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必要代價,工業化不可避免的成本。隨著污染日益嚴重,環境污染整治和保護刻不容緩,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始終相信努力之后一定能收獲將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